仲有人坐欄杆嗎?

街頭的欄杆越來越多了,但會坐欄杆的人卻越來越少。佬編恐怕,坐欄杆現在已經是街頭上的集體回憶了。

細蚊仔既時候,覺得坐欄杆的人是最型的。就像年輕的馬龍白蘭度和占士甸一樣,坐欄杆的人彷彿永遠rebel without a cause,永遠都是larger than life。他們是小朋友眾所仰望的對象。

坐欄杆的型,來自above average的體格,經典的港式80年代行頭,還有具創造力的靈活腦筋,三大元素缺一不可。

體格方面,7、80年代最常見的猴type鋼條體型,看似十分適合坐欄杆,既能靈活地在杆上移動,羽量的體重也不會令自己坐得太過難受。

行頭來說,坐欄杆的經典穿搭,應該是一條腰圍在29吋以內,重度洗水的直腳牛。褲後袋有皮牌的牛仔褲如Wrangler,就比沒有皮牌的好,因為坐上欄杆時後面剛好可以露出皮牌。

而配襯那條淺色洗水牛的,就必需是一對bulky的白色retro波鞋,例如Reebook的Club C或者是一雙K-Swiss。當然,雙金錢牌的白飯魚或者蜻蜓牌的羽毛球鞋,也自有其陀地的佬味。

而最最重要的accessories,就是夾在指間,或者藏在耳後的那根黃嘴煙。對整個坐欄look,有畫龍點睛的效果。

不過坐欄杆的人最令人濕透的,是他們那瀟灑而玩味十足的創造力。循規蹈距的人不會坐欄杆,因為沒有劃好的位置令人焦慮;腦筋太慢的人也不會坐欄杆,因為他們總找不到舒適的位置和坐姿。坐欄杆的人,是第一代的Parkour玩家,是創造性地使用城市的flâneur。會坐欄杆的人,是魯迅筆下把路走出來的那一群。

或許是佬編一廂情願,或許坐不到的欄永遠是最舒服的,但佬編實在不願看到坐欄杆的人消失。我偏執地堅信,坐欄杆的人並不會死,他們只是凋零。

寫在舊文邊上:

寫完這篇文到現在已經有一段時間,佬編看來,坐欄杆的人不只凋零,恐怕也真的是死了。對上見到兩個在街上坐欄杆的人,都是佬編本人。一次是等巴士想歇歇,另一次是在煙霧彌漫的中環街頭。

明白點解坐欄杆的人幾乎都消失了,因為這個行為本身除了有一定難度以外,那種引人注目,尤其是好像會被人背後講說話的不自在感覺,是令人卻步最大的原因。也許會有人說香港人現在沒有了那種奔放的活力,但大概這就是我們所謂文明進步的代價。

不過,沒有人坐欄杆,並不代表背後那股創意和活力都消失了,只不過大家都用了其他方式去表達。也許坐欄杆真消失在本地街道使用的歷史上了,那麼就讓佬編借這個小小的地方,來紀錄這個時代的雪泥鴻爪。

J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