錶可以點戴?


玩錶的大有人在,但將錶戴得有個人風格的卻不多。不論好壞,風格是很personal的,背後往往反映了個人對生活各種細節的想法、喜好,以及習慣。看一個人如何戴錶,某程度上可以更加了解他。

例如有些人喜歡將錶反戴,將錶面轉到手腕內。本來佬編是也不明白,直至某次經歷了人生最漫長的會議後,才頓悟出背後的用意。簡單來說的話,就是方便不動聲色地睇錶。聽起來好像很無聊,but don’t judge me until you try it。如果馬總統懂得將手錶反戴,或者就不會出現馬總統看錶的轟動新聞。

自此之後,佬編就好像開啟了一道邁向新世界的門:開會見客?反戴。同不相熟的人飲野social?反戴。左手擔遮右手拎袋?反戴。Road trip揸長途車?反戴。戴著戴著,開始越來越喜歡,就算現在拿著電話趕稿,也一樣是將錶面轉到手腕內側的。

近期還額外發現了一個反戴的好處,還記得灣仔警總的灰衫男嗎?之後被人起底,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手錶。如果將錶面轉向內,從他人的視角就較難見到錶面,要用錶來辨認身份相信也會更加困難。

另外又有些人,喜歡將錶戴在衣服之外,例如直接戴在裇衫的袖口上。這種戴法的代表,除了太空人之外,就要數傳奇的Gianni Agnelli。而他之所以這樣戴,有說是因為他裇衫袖造得太fit身,所以不能將錶戴在衫袖內。還有一個比較浪漫的說法,是他對錶的金屬或錶帶材質有嚴重的過敏症,但卻依然愛錶如痴,故只好戴在衫袖外。

但坦白說,佬編暫時只曾親眼見過一位女友人會這樣戴錶。根據她的解釋,原因與衫袖太窄或皮膚過敏完全無關,反而是單純因為不想錶被埋藏在衫袖之下,情況就像太空人的case一樣。當然,太空人有時刻關心時間的實際需要,而這位女友人則是想把那隻Cartier Tank長前曝露在陽光之下,可幸看起來倒也順眼。

說起來,又記得一位sell保險的朋友,他喜歡將金Rolex戴在慣用的右手。有次見他寫字好像很辛苦,便問他:「為何不戴在左手?」他回答:「我就係想揚下揚下,劖下人眼!」聽罷,佬編將旅行時在街邊買的膠錶錶面,默默轉向手腕內。

原文刊於ming's

***

寫在舊文邊上:

當年有佬友留言,說軍人也喜歡將錶反戴,尤其是狙擊手,原因是方便看錶。佬編没有再深究,但聽起來也頗合理。

其實一直都有繼續反戴,原因就如文章中所說,要不是方便開會看時間,要不就是駕駛時方便看錶。反戴過很多錶,或者也可以分享多一點心得。

反戴來說,細錶比大錶適合,而薄錶又比厚錶適合。當然,大細厚薄其實視乎個人比例,一般而言,以不阻礙手腕活動為佳。手腕內側比較敏感,太大太厚甚至太重,很容易感到不適。

oh還有一點,緊記用keyboard打字時不要反戴。唔好以為好有型,一反返轉,成個錶面花晒,到時喊都無用。

F.

第二次鐘錶革命

數十年前石英錶出現,為鐘錶界帶來第一次革命。2015年Apple推出Apple Watch,是為第二次鐘錶革命。

這場第二次鐘錶革命,比起當年的石英革命來得還要快。在短短四年之內,Apple Watch的出貨量,已經比起2019年整個瑞士鐘錶業的出貨量還要多。注意,當年石英革命是由另一鐘錶強國日本帶起,但蘋果在Apple Watch之前,根本就不是造鐘錶的。

無他,smart watch的出現,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於戴手錶這回事的認知。Apple Watch雖然是一隻手錶,但不單只是一部表時的裝置。它同時可以是一部健康監察機、一部運動成效測量器,甚至乎可以是一部second phone。Smart watch就像我們小時候趨之若鶩的機關筆盒一樣,一次過可以滿足晒幾個願望。

那麼,瑞士名滿天下的鐘錶業,會像當年石英錶面世一樣,要準備收皮了嗎?像曾蔭權這樣戴住一隻24萬熊貓地通拿上鏡的場景,會否成為絕唱?



佬編的看法,是不會的。

因為Apple Watch要革的,並不是名牌機械錶的命,而是石英錶的命。

Apple Watch最大的賣點,是它的實用價值。Smart watch突破了手錶還手錶、手機還手機的界線,除了本身功能強大以外,配搭起以iPhone為中心的ios ecosystem,可以將一個人身上accessories的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。佬編認為,這才是smart watch最厲害的地方。


除了錶冠位置好像稍有不同以外,睇唔出咁多代Apple Watch有咩分別


面對著強大的ecosystem,同樣講究實用性的石英錶首當其衝。石英錶當年橫行,靠得是比瑞士錶更可靠更精準的計時功能,而且價格更加便宜。但就連普通手機都可以隨時update標準時間的當下,石英錶就卡在一個高不成,低不就的困境。

既無辦法像機械錶一樣高檔,論功能也比不上smart watch的可靠和多元。佬編認為,當smart watch的成本和價格再進一步降低之時,就是石英錶的末日。


以上是第一隻在公開市場售賣的精工石英錶,當年價格等於一部車


至於機械錶,就沒有石英錶的煩惱。由於在實用價值上機械錶早已輸給了石英錶,機械錶早在7、80年代已經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,那就是變成一件可以用來表現身份品味的工藝品。

現在機械錶廣告經常號稱技術有多厲害,但大家都心知肚明,買機械錶為的不是精準報時,而是背後那份匠心、藝術價值和象徵意義。

機械錶早已死掉,但它也早已重生,而且建起了高大的競爭護城牆。所以在smart watch崛起的這些年,機械錶仍然能避過第二次鐘錶革命的衝擊。

而佬編更加有一個想法,就是smart watch的出現不單只沒有動搖到機械錶的地位,反而有機會令到更加多人投入機械錶的狂熱之中,因為smart watch似乎可以是一隻不錯的gateway watch,讓那些入門的初哥試試戴錶的樂趣,再upgrade到機械錶,一如當年佬編由石英錶upgrade到機械錶一樣。

從這樣看來,機械錶和smart watch不但不是敵人,還有一個奇妙的共生關係。第二次鐘錶革命,與其說是一場革命,倒不如說是行業老大哥夾埋新勢力,打到多年老對手的一次復仇逆襲。

咦,明明是寫鐘錶的,為什麼結尾結得像是一篇本地時事評論呢?

J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