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全Salon生存手冊

去得Salon剪頭髮,有邊個無柒過?

三千煩惱絲,交給髮型師;但剪過煩惱絲,可能會有更多煩惱。因為無論事前問過多少推薦、看過多少參考,總有髮型師能在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,將頭髮剪壞。

而佬編覺得最痛苦的,莫過於要親眼看著頭髮越變越不對勁,但卻不知道如何出聲挽救,直至髮型師停手,笑吟吟地拿著小鏡,讓你檢查髮型時,you know you are fucked。而這個惡夢,會每個月重複一次,直到永遠。

剪頭髮的失敗率為何這麽高,主要是兩個原因:選錯髮型師、溝通失效。

佬編經過多年來的慘痛教訓,終於歸納到一套經驗和注意事項,與諸君分享,救得一個得一個。We leave no man behind。

選擇髮型師

如果無法將髮型完全託付給他人的話,請不要找名氣大的髮型師。因為名氣大的stylists,審美可能與你完全不同。更重要的,是他很大機會漠視你的意見,你無法讓他跟隨你的指示去剪。

當然,有名stylist之所以有名,是因為他們可以看到你看不到的東西,剪出一個你從未想像過的好看髮型。

至於普通髮型師,一般而言都願意接受指示的。但也有不少例外,例如剪了很多年的老師傅,或者50蚊速剪。一個頭收得50蚊,還要聽一大堆指示,髮型師好意思聽你講,你也不好意思煩住人吧?

不過無論是街坊髮型師或者有名hair stylist,選髮型師,最重要的是慢慢夾,然後stick to  him/her。夾得來的髮型師有如夾得來的伴侶,是不應該隨便放手的。佬編跟了一個髮型師將近十年,洗剪由88元加價加到現在超過200元,仍然不離不棄,就是因為了解你需求的髮型師,實在難求。

與髮型師溝通

與髮型師夾不夾,其實是看溝通技巧好不好。佬編經過多年的親身經驗和觀察,其實在salon裡的溝通技巧,大概可以分為兩個流派,各有優勝。

1. 技巧派

這一派的溝通方式,是以剪髮技巧為基礎,客人會用「偷薄」、「剷青」、「剪碎」、「剪齊」等等剪髮技巧名詞,指示髮型師剪頭髮。

這一派溝通技巧的重心,是希望與髮型師同聲同氣,用髮型師的語言去解釋自己的要求。

這個溝通技巧要成功的前提,是你要知道自己在講什麼。例如偷薄是要偷薄多少、剷青要剷多短,這些specifics都要講得清清楚楚,不然每個小細節的偏差,最後會累積成一個massive fail的髮型。

2. 效果派

效果派的approach比較直接,通常會直接與髮型師講想剪出來的效果如何,最常見的做法,就是拿著一張明星或球星的照片給髮型師看。

這個流派的重心,是確保髮型師可以execute到自己的要求。但其實失敗機率一樣高。因為明星或球星們好看的髮型,是根據他們的頭形、髮量剪出來,再用hair products造出來的,如果自己的條件不相近,只會造成悲劇。

而且,直接跟相剪,要靠髮型師領會,而100個髮型師可以有100種詮釋,成品自然極之不穩定。跟相照剪,是最粗疏的效果派溝通技巧。

高超的效果派溝通技巧,是應該將想要的效果分成小部份,而且說明原因。例如後腦看上去不想太厚的感覺;髮型分界想要過一點,以免露出額角等等。

如果用上手勢去指示位置的話,就更理想。這樣髮型師既不用自行猜度你的要求,還可以對你的要求給一些feedback,是真正的雙向溝通。

但當然,最理想的狀態,是混合所有流派的技巧。原因、效果、剪法全部混合使用,是最全面的溝通辦法。例句:「夏日熱辣辣,我想剪短d頭髮,但兩邊唔好剷得太青見到太多頭皮,頭頂可以剪碎d,但前面呢執可以剪少一兩吋,方便擸上黎。」

當然,溝通完後要時刻留意路面情況,如果發現頭髮有不尋常情況,馬上發聲,停一停,諗一諗。及時制止意外,才能避免更大的悲劇。

總結

要找到適合的髮型師,除了看緣分,還要看個人的溝通技巧。畢竟一個髮型,是兩個人的事,單靠一個,遲早死火。不過,維繫這段關係最重要的元素,首先看的,是雙方傾了幾多,當然,都要睇埋單貼士俾了幾多。

寫在舊文邊上:

剪頭髮的確是終身的修行,佬編最近就進入了一個小瓶頸。因為一年前終於下定決心,放棄跟了十年的髮型師,因為他是個無可救藥的藍屍。

但脫離了comfort zone的後果,就是會有點小意外。因為貪平貪快,試過去樓下50蚊快剪,當見到那個操剪的師傅是個老MK後,就已經知道GG了,用盡最後用了幾個月才能把頭髮長回來。

老實講,到現在還不太習慣要花心機找髮型師的新常態,但如果連這種小事也不能做到,也未免太可恥了。要繼續努力。

J.

中間分界 心理變態

佬編近來從一位朋友的口中,又聽到這風行一時的髮型名句:「中間分界、心理變態」。這句話現在聽上去很有vintage感。至少回歸後出世的人,都應該很少聽過。佬編也是要到現在才想起,這句話可能是一次對當年流行文化的顛覆。

「中間分界、心理變態」瑯瑯上口的原因,當然是押韻的韻腳和抵死的implication。但其實,如果換成三七分界、十零分界,這句話同樣上口、同樣變態。所以這句話針對的重點,其實從不在於心理變態,而是中間分界這種髮型。

中分髮型在8、90年代是本地重要的潮流指標,但這應該不是香港的本土創作,而是從日本流行樂壇那裡流傳到香港的。但中分髮型在香港文化影響圈裡,有重要的地位。以郭富城為首,中分髮型與香港的勁歌金曲一起向中、韓、台等地輸出,追得上潮流的年輕人都喜歡這種髮型。就連一直留開大片瀏海的周杰倫,也曾經剪過郭富城頭,不過效果就不像天王,比較像是花王。

每一個潮流的興起,都有一股顛覆的動力嘗試與它抗衡,就像The Beatles當年帶動的mop top髮型,也被不少人恥笑好像將地拖倒轉戴在頭上一樣。「中間分界、心理變態」也是伴隨著中分髮型而興起的。

佬編一直覺得中分髮型不太壞,因為能留出中分髮型的人,一定不能有地中海的雄性禿問題。對於很多佬來說,能留中分髮型,其實是一種blessing。但佬編也不討厭「中間分界、心理變態」這句話,因為文化就是在這種多元觀點和價值的碰撞下,才能結出豐實的果子。中間分界、心理變態這句話,其實是香港文化生命力旺盛的一個縮影。

現在中分髮型又回來了,有人叫它韓仔頭,因為很多韓星都開始玩復古,重新發掘這種適合亞洲臉型輪廓的髮型。但「心理變態」卻回不來了。

可能是現在是口味多元的時代,因為不追韓星,還可以追台灣、日本、歐美明星。中分髮型的衝擊,也不如以前般大。也有可能,是香港人已經沒有了以往那種從自己的視角出發,對事物顛覆、重新定義的能力和自信。

中間分界沒了心理變態,佬編竟然會有點心理不平衡,是不是也很變態?

J.

洋蔥頭

洋蔥頭跟蛋撻很像。兩者看上去,origin應該是來自外國,但親身試落,就知那是很陀地的東西。

到底有什麼人會想在自己頭上gel一條天線呢?除了天線得得B以外,no one is worthy。但偏偏香港有很多佬都喜歡洋蔥頭,就連佬編中學時代的老師,也是頂著一個洋蔥頭上堂。在穿搭口味偏保守的香港,洋蔥頭其實是個奇葩。

洋蔥頭與Mohawk

洋蔥頭應該是源自外國的Mohawk髮型。Mohawk即是雞冠頭,兩千多年前已經有類似的髮型出現,在近代則多與軍隊扯上關係,例如二戰期間的美國空降部隊中,就有不少士兵留著Mohawk髮型,希望震攝敵人。

Mohawk髮型會將兩邊頭髮剷光,只留長頂上的頭髮,蠟起上來就像雞冠,或者羅馬士兵的頭盔上的毛冠。Mohawk算是偏鋒的髮型,極難carry之餘,也給人難以親近的感覺。

例如Taxi Driver裡面的羅拔迪尼路,頂著剷剩一撮毛的Mohawk,配上一件飽經風霜的M65美軍軍褸,那種桀驁難馴的冷峻感,恰好可以襯托出他內心的孤僻和憤怒。

但Mohawk來到香港變成洋蔥頭後,卻沒了那股戾氣。佬編永遠記得,第一次認識Mohawk,是看了2000年代一個Gatsby的一個染髮廣告

有看過的,都知道裡面的Mohawk與Taxi Driver裡的那種Mohawk,完全是兩個世界。Gatsby廣告的Mohawk,有種令人不禁讚嘆jm9的強大感染力,完全顛覆了Mohawk本來的暴力印象。

香港的洋蔥頭,多了的就是這份鳩感。這種鳩感的由來,除了是那Gatsby廣告外,恐怕是因為我們的洋蔥頭references,都是些鳩佬。

無論是快必,抑或是小丸子裡面的永澤同學,或者是佬編的中學阿sir,這些洋蔥頭人物,並不是充滿傷痕的孤寂男人,而是那種長得很路人的圓臉男人。

但偏偏他們揀了一個,會將臉型襯托得更圓更滑稽的hardcore髮型。這種充滿矛盾的配搭,是構成鳩感的重要元素。

如何carry洋蔥頭

洋蔥頭在很洋蔥的時候,非常難carry,但洋蔥頭也可以相當型的,重點要知道如何微調。

第一,頭髮不要太長。

頭髮太長擸起來會很尖,如果霸氣不足,一尖睇落就好on9。大約2-3吋左右的長度,擸起上來個洋蔥就不會太礙眼。碧咸在2001年留的Mohawk,就是個好例子。

第二就是不要剷青。

沒有剷青的Mohawk,外國稱為Fauxhawk,即是Mohawk的淡口味版本,頭部兩側都會留著頭髮,但就比頭頂的短。

淡口味是Fauxhawk的優點,沒了剷青的偏鋒,卻保留了雞冠頭怒髮衝冠的美感,是日常生活的好選擇。Carry得好的例子仍然是咸爺,他在2002年留的Fauxhawk,是他最好看的髮型之一。

總結

最適合留洋蔥頭的佬,是受M字額困擾的佬。因為把頭髮集中向前擸上的時候,可以有效地遮蓋頭頂兩邊的M字額。而將頭髮集中在頂上,也能營造豐盈的效果。如果不想一下子就full Mohawk太extreme,可以試試由Fauxhawk入手。

最後也是最重要的advice,留洋蔥頭時,是請不要ff自己是Taxi Driver裡面的羅拔迪尼路。這是不少Mohawk悲劇的成因。

J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