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心如何carry?

背心是令人又愛又恨的item。只要有對的package,背心可以著得好正;強行carry的話,通常會變成引人發笑的慘劇。

對佬編來說,背心也是一樣棘手的物事。從功能上看,背心如果當成底衫著的話,無法發揮到吸走腋下臭汗的作用,穿在白恤衫底下,也會露出難堪的U型形狀。

而如果將背心當成面衫著的話,暴露得來也無咩睇頭。唯一的好處,就是真的很涼爽。每次涼風吹過,腋下的毛毛都會如打尿震般歡樂地抖動。

背心縱然如此難搞,仍然無阻社會各階層人士去愛它。從達聞西到陳冠希,從李彩華到李彩華,背心的身影從不缺席。但背心要著得好,單單有敢露的膽量,是不足夠的。

以下有幾點著背心的心得分享,讓諸君參考參考。

Carry背心的重點

Carry背心的基本重點,是你的手臂。準確地說,是你手臂上的三角肌。背心的設計,本來就是為了讓手臂肩膀可以盡情活動而設的,也因此肩膀和三角肌好不好看,決定了背心look的成敗。如果你的手瓜操到好像年輕的馬龍白蘭度的話,不穿slim fit背心是一種浪費。

但如果你手臂沒有幾兩肉,也是可以著背心的。不要選擇突出臂型的貼身背心,選擇鬆身的loose fit背心,或者肩帶比較寬的背心,就可以將焦點從欠操的手臂上移開。

溫馨提示,如果你有寒背、圓肩、A字膊等問題,除非你有特定的fashion statement要make,如果唔係著背心通常都會是hard fail。

背心的材質與款式

具彈性的背心,適合用來做底衫,或者營造爆肌感覺。不具彈性如利工民的那種背心,就適合在炎熱天時在家中穿著,或者用來營造出那種特定的叔伯父佬味霸氣。

如果兩個極端都不到岸的,老老實實去買件普通t shirt棉料的背心就可以。但要注意背心物料會否太過柔軟貼身,如果太柔軟的不太適合做面衫,黏身之餘還會有飛釘顯腩的問題。

款式方面也是頗重要的。保守的推介,會是比較高領,腋下沒有那麼大洞的背心,基本上就類似一件籃球球衣的背心,是最容易襯的。

最難carry的,是以下這種:

這種muscle vest,佬編覺得比較適合在一個室內的環境,例如gym房、睡房等地方穿著。但當然,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操肌效果需要與世界分享的話,也是絕對可以選擇的。但要知道香港人是一群口賤的人,穿著時請配備強大自信,和飲少d水。

總結

穿背心可以是一種隨性,如果你只在室內著。穿背心也可以是一種藝術,如果你會在室外著。可能這就是背心歷久不衰,和歷久不衰地令人不安的原因:我們對於應該在哪種場合穿哪種背心,尺度其實仍然拿捏得不準確。

J.

Wet Shaving的藝術

最近跟父親大人聊天,有一個驚人發現,原來他這麼多年來,從來沒有試過wet shaving。一直以來,他都是用電動鬚刨。

事後想想,其實也不是什麼重大發現,電動鬚刨方便快捷,而且操作簡單,要應付一條佬的日常所綽綽有餘。在效率面前,Wet Shaving根本無法與鬚刨相比。

但如果時間允許,佬編仍是喜歡wet shaving。因為wet shaving是一種佬的生活態度,乃至一種佬味藝術。

Wet Shaving指的是需要使用剃刀和剃鬍膏的剃鬚方式,需要用水洗臉,與電鬚刨不同。與電鬚刨不同,wet shaving是有門檻,而且需要磨練技巧的。

入門的wet shaving,用的是最容易買到的Cartridge Razor,即是那種數層刀片組成刀頭,用舊了可以直接丟棄替換那一種。

這種Catridge Razor吉列做得最有名,是剃刀界裡的後起之秀,無論怎樣剃,都很難刮傷皮膚。

上面這支Gillette TRAC II是最早出現的Cartridge Razor之一。

再上一級,就是Safety Razor。刀頭與刀柄不成一把刀的直條形狀,而是成T字型的直角,刀鋒上也會加上鋼齒,以避免在剃鬚時刮傷皮膚。

上面是一支基本Safety Razor的構造

最advance的,就是在上海舖看得到的那種staright razor,那基本上其實就是一把刀。沒有任何的安全裝置,甚至需要定期磨刀。剃得好不好全憑自己一隻手,既可以剃得臉部光滑貼服,也可以剃得滿臉傷痕。

為甚麼說wet shaving是一種藝術,是因為在從catridge razor到staright razor一層一層遞進之間,器具所佔的重要性越來越低,了解自己的需要卻越來越高;效率越來越低,與自己相處的時光卻越來越多。

要真正投入wet shaving的世界,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臉型,皮膚上的細微凹凸,鬍鬚雜毛的生長方向。用熱水敷臉,人手調個shaving foam,再慢慢下刀,讓那冰冷銳利的刀鋒在臉上俐落飛揚,去掉那羈絆靈魂的沉悶日常。剃掉那一層層白沫後,你會認識到在剃鬚膏下面,另一個真正的自己。

認真地玩wet shaving的話,一個星期日的下午是少不了的。這值得嗎?很值得。因為你知道這一臉鬍鬚,不是平日為了客戶、老闆、家人或者伴侶而剃,而是為了自己而剃的。

***

寫在舊文邊上:經過這些年,佬編的straight razor技術仍然是一樣地廢,奉獻給wet shaving的週末也越來越少,shame on me。 不過現在還在用safety razor,那種乾淨利落是鬚刨不能比擬的。要節省使用safety razor的時間,佬編會選擇在沖涼時一併使用,剃完用花洒洗臉就可以。

J.

第二次鐘錶革命

數十年前石英錶出現,為鐘錶界帶來第一次革命。2015年Apple推出Apple Watch,是為第二次鐘錶革命。

這場第二次鐘錶革命,比起當年的石英革命來得還要快。在短短四年之內,Apple Watch的出貨量,已經比起2019年整個瑞士鐘錶業的出貨量還要多。注意,當年石英革命是由另一鐘錶強國日本帶起,但蘋果在Apple Watch之前,根本就不是造鐘錶的。

無他,smart watch的出現,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於戴手錶這回事的認知。Apple Watch雖然是一隻手錶,但不單只是一部表時的裝置。它同時可以是一部健康監察機、一部運動成效測量器,甚至乎可以是一部second phone。Smart watch就像我們小時候趨之若鶩的機關筆盒一樣,一次過可以滿足晒幾個願望。

那麼,瑞士名滿天下的鐘錶業,會像當年石英錶面世一樣,要準備收皮了嗎?像曾蔭權這樣戴住一隻24萬熊貓地通拿上鏡的場景,會否成為絕唱?



佬編的看法,是不會的。

因為Apple Watch要革的,並不是名牌機械錶的命,而是石英錶的命。

Apple Watch最大的賣點,是它的實用價值。Smart watch突破了手錶還手錶、手機還手機的界線,除了本身功能強大以外,配搭起以iPhone為中心的ios ecosystem,可以將一個人身上accessories的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。佬編認為,這才是smart watch最厲害的地方。


除了錶冠位置好像稍有不同以外,睇唔出咁多代Apple Watch有咩分別


面對著強大的ecosystem,同樣講究實用性的石英錶首當其衝。石英錶當年橫行,靠得是比瑞士錶更可靠更精準的計時功能,而且價格更加便宜。但就連普通手機都可以隨時update標準時間的當下,石英錶就卡在一個高不成,低不就的困境。

既無辦法像機械錶一樣高檔,論功能也比不上smart watch的可靠和多元。佬編認為,當smart watch的成本和價格再進一步降低之時,就是石英錶的末日。


以上是第一隻在公開市場售賣的精工石英錶,當年價格等於一部車


至於機械錶,就沒有石英錶的煩惱。由於在實用價值上機械錶早已輸給了石英錶,機械錶早在7、80年代已經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,那就是變成一件可以用來表現身份品味的工藝品。

現在機械錶廣告經常號稱技術有多厲害,但大家都心知肚明,買機械錶為的不是精準報時,而是背後那份匠心、藝術價值和象徵意義。

機械錶早已死掉,但它也早已重生,而且建起了高大的競爭護城牆。所以在smart watch崛起的這些年,機械錶仍然能避過第二次鐘錶革命的衝擊。

而佬編更加有一個想法,就是smart watch的出現不單只沒有動搖到機械錶的地位,反而有機會令到更加多人投入機械錶的狂熱之中,因為smart watch似乎可以是一隻不錯的gateway watch,讓那些入門的初哥試試戴錶的樂趣,再upgrade到機械錶,一如當年佬編由石英錶upgrade到機械錶一樣。

從這樣看來,機械錶和smart watch不但不是敵人,還有一個奇妙的共生關係。第二次鐘錶革命,與其說是一場革命,倒不如說是行業老大哥夾埋新勢力,打到多年老對手的一次復仇逆襲。

咦,明明是寫鐘錶的,為什麼結尾結得像是一篇本地時事評論呢?

J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