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 Basel的垃圾佬

註:Art Basel的垃圾佬是2019年的文


今年Art Basel佬編有去,這個一年一度的香港藝術盛事,靚人靚衫不在話下。但最撼動到佬編的,竟然不是參展商、藝術家,觀展人。而是一個垃圾佬。

第一次看到他,是在會場兩側cafe的ㄧ角。中至老年,身材高挑、精瘦黝黑,留著清爽的灰白caesar cut髮型。他戴著的那副眼鏡,是今年開始流行的透明鏡框,但形狀更大,驟眼看上去,像是中學在實驗室要戴的safety glasses。

今年Art Basel裡也看到不少看到不少透明鏡框,當時老編心想,難道會展真的那麼有心思,連清潔工的眼鏡都會配襯過?

好奇之下,去跟他聊了兩句:「師傅,你副眼鏡係公司畀定你自己戴架?好型喎」「我自己買既,三千二蚊副,係踩單車戴既」。聽師傅說完,才驚覺那確是一副cycling glasses,流線線條、貼面設計。最難得的是,透明鏡框的流行味道,配上他那被歲月雕琢過的臉龐,竟然像炒鱔糊與銀芽ㄧ樣,相得益彰。

但令人動容的,是他在cafe換完垃圾,轉身推著垃圾筒回去之時,佬編留意到他那件會展清潔工制服的兩邊腰身,竟然細細地用針線縫了一下。本來是直身剪裁的制服,變成了一件線條立體的合身jacket。

而那腰身的縫線位,不是那種fast fashioin舖頭隨便用針線穿過去綁實的假狗縫線,而是縫成一個接近恤衫上的box pleat設計,既可保持活動方便,看上去也修長企理。

佬編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,覺得他推著垃圾筒的背影,剎時高大了,而且愈走愈大,須仰視才見。這位垃圾佬,以他自己的方式,在一個小小的cafe角落,參加了這個全年重點的藝術盛事。當天滿場的達官貴人、明星嘉賓,個個衣著亮麗,佬編本人也穿了西裝,自問還算得體。但在這位師傅面前,卻只有自慚形穢。

只要有錢,總可以買到最好的衣服。但能將最平庸的衣服,變成發揮自己個性的舞台,卻不是錢可以做到的事。那是真正將lifestyle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修為。這個僅僅拿著員工證的垃圾佬,是整個Art Basel裡最能夠接近到真美的人。

***

寫在舊文邊上:

上面提到清潔工那件制服的box pleat,其實準確點來說,應該是叫inverted box pleat,用圖來說明一下:

清潔工制服的box pleat,是圖右那種向內折的box pleat。兩種box pleats在恤衫後背位上都頗常出現,可以提供更多讓身體活動的空間。但像那位清潔工一樣在腰間位置做就很罕見,因為一定要度身訂造。

上面的是box pleat,下面是inverted box pleat。

J.

仲有人坐欄杆嗎?

街頭的欄杆越來越多了,但會坐欄杆的人卻越來越少。佬編恐怕,坐欄杆現在已經是街頭上的集體回憶了。

細蚊仔既時候,覺得坐欄杆的人是最型的。就像年輕的馬龍白蘭度和占士甸一樣,坐欄杆的人彷彿永遠rebel without a cause,永遠都是larger than life。他們是小朋友眾所仰望的對象。

坐欄杆的型,來自above average的體格,經典的港式80年代行頭,還有具創造力的靈活腦筋,三大元素缺一不可。

體格方面,7、80年代最常見的猴type鋼條體型,看似十分適合坐欄杆,既能靈活地在杆上移動,羽量的體重也不會令自己坐得太過難受。

行頭來說,坐欄杆的經典穿搭,應該是一條腰圍在29吋以內,重度洗水的直腳牛。褲後袋有皮牌的牛仔褲如Wrangler,就比沒有皮牌的好,因為坐上欄杆時後面剛好可以露出皮牌。

而配襯那條淺色洗水牛的,就必需是一對bulky的白色retro波鞋,例如Reebook的Club C或者是一雙K-Swiss。當然,雙金錢牌的白飯魚或者蜻蜓牌的羽毛球鞋,也自有其陀地的佬味。

而最最重要的accessories,就是夾在指間,或者藏在耳後的那根黃嘴煙。對整個坐欄look,有畫龍點睛的效果。

不過坐欄杆的人最令人濕透的,是他們那瀟灑而玩味十足的創造力。循規蹈距的人不會坐欄杆,因為沒有劃好的位置令人焦慮;腦筋太慢的人也不會坐欄杆,因為他們總找不到舒適的位置和坐姿。坐欄杆的人,是第一代的Parkour玩家,是創造性地使用城市的flâneur。會坐欄杆的人,是魯迅筆下把路走出來的那一群。

或許是佬編一廂情願,或許坐不到的欄永遠是最舒服的,但佬編實在不願看到坐欄杆的人消失。我偏執地堅信,坐欄杆的人並不會死,他們只是凋零。

寫在舊文邊上:

寫完這篇文到現在已經有一段時間,佬編看來,坐欄杆的人不只凋零,恐怕也真的是死了。對上見到兩個在街上坐欄杆的人,都是佬編本人。一次是等巴士想歇歇,另一次是在煙霧彌漫的中環街頭。

明白點解坐欄杆的人幾乎都消失了,因為這個行為本身除了有一定難度以外,那種引人注目,尤其是好像會被人背後講說話的不自在感覺,是令人卻步最大的原因。也許會有人說香港人現在沒有了那種奔放的活力,但大概這就是我們所謂文明進步的代價。

不過,沒有人坐欄杆,並不代表背後那股創意和活力都消失了,只不過大家都用了其他方式去表達。也許坐欄杆真消失在本地街道使用的歷史上了,那麼就讓佬編借這個小小的地方,來紀錄這個時代的雪泥鴻爪。

J.

擔遮的禮儀

“Manners maketh man.”,優雅地佬去的精神,不只反映在外觀上,還體現在舉手投足之間。例如在風雨交加、人來人往的鬧市中,特別容易展示佬的真正價值,所以餐桌上有餐桌禮儀,擔遮也應有擔遮的etiquette。

開傘前

正如打邊爐最緊要是爐,擔遮之前也先要有遮。上次也說過,一把高質的直遮是諸君的must-have item。但遮的大小應該與身材相稱,細小的人拿巨型高爾夫傘,不會令你man-up,只會顯得滑稽。

老實說,如果只是毛毛細雨,佬編會索性不開遮,反正香港周圍都有瓦遮頭,而且溚少少雨也不會死。倒是行人路上少一把傘,大家也過得舒服一點。佬訊在此呼籲,開遮前,請停一停,諗一諗。

只有與朋友出街,又或者真的太大雨時,才會帶把遮到人的直遮。未需要開遮時,盡量將雨傘卷好,拿著傘身垂直指向地面。有時不太順手的話,稍微向前後傾斜也可以,但角度最好不要超過20度,避免篤/kick到別人,尤其在上落樓梯時,特別要小心,不要插到前後的人。

開/收傘時

開/收遮時,最緊要瞻前顧後, 保持警覺,不要整到別人,小心程度要像揸車出路口一樣。

可惜每逢下雨天,總有一堆人擠在在商場或地鐵站出口,總要開好傘才安心走出去,不說還以為雨水是強酸;這些人,上巴士時也總是要到最後一刻才夾硬收遮,撥到後面的人一臉雨水。其實,幾滴雨真的won’t kill you dude,走多幾步就是海闊天空,到時前後都無人,想90度向前開遮也可以,何樂而不為呢?

還有最重要的是,有瓦遮頭麻煩不要開遮,進入室內地方請立即收遮,而且將傘捲好。收傘前可以稍微fing幾下,但前提是不要fing到人。

開傘後

香港雖然不是戰區,但下雨天的旺區卻是個傷亡慘重的戰場。街上途人來來去去,你我本應只是無仇無怨的陌路人,但只要一打開雨傘,原本人畜無害的街道,立即幻化成修羅場。

一把把打開的雨傘就像血滴子,一不留神,很容易會被插到七孔流血。不要求你有後眼,但至少不要拿着傘直插對面路人的雙眼。兩把遮迎面窄路相逢時,其實只有兩種選擇,一是舉高、一是打側。行動準則很簡單:身高較高的就舉高,較矮就盡人事將傘壓低,微微側向無人的方向。

最後,落雨就不要做低頭族了,專心擔遮快點回家才看佬訊吧。


Do no harm

講到底,其實擔遮的禮儀只有一個大原則:Do no harm。無論你做任何動作時,切記諗多一步,多想想別人的感受,盡量不要整到別人。當然,這個世界上始終是盲毛與山番較多。有時,你的忍讓反而會成就了別人的野蠻,你會覺得不公平、覺得氣餒。但請不用生氣,因為講到尾,也只是雨水而已,“Manners maketh man”,而雨過總會天晴。

***

寫在舊文邊上:

是咁的,今日一起身,望向窗外,就見到天空正下著微微細雨,但抱著這篇文的核心精神,佬編出門口見朋友時,還是決定不帶遮。

短短十分鐘左右的路程,其實大部分路段都有瓦遮頭的,無奈行人路上那塊乾爽的淨土,就像補習班上唯一一個女同學的歡心一樣,明明好多人有遮,但就偏要爭。

在不斷險被插眼片臉的環境之下,佬編放棄啦,唔爭啦,行出少少算數。攔路雨打在淺藍裇衫上,膊位像披上了碎花,再慢慢染成一片深藍,心理陰影亦同步擴散,一路行一路諗:「我今晚仲唔返去po文串你班仆街。」

就係呢個時候,右邊有把雨傘緩緩伸過來,默默咁遮埋我。眼尾見到那白皙的手腕,戴著口罩都feel到一定散發著清淡的花果香,擰過去一望,素顏眼睛躲在眼鏡背後,但蓋不住眼裡的善良溫柔。到底應該扮cool點頭,還是開朗地講聲「唔該」?

「喂做乜唔帶遮?」一把熟悉的聲音將我拉回來,原來今天朋友没有化眼妝。

F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