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有人坐欄杆嗎?

街頭的欄杆越來越多了,但會坐欄杆的人卻越來越少。佬編恐怕,坐欄杆現在已經是街頭上的集體回憶了。

細蚊仔既時候,覺得坐欄杆的人是最型的。就像年輕的馬龍白蘭度和占士甸一樣,坐欄杆的人彷彿永遠rebel without a cause,永遠都是larger than life。他們是小朋友眾所仰望的對象。

坐欄杆的型,來自above average的體格,經典的港式80年代行頭,還有具創造力的靈活腦筋,三大元素缺一不可。

體格方面,7、80年代最常見的猴type鋼條體型,看似十分適合坐欄杆,既能靈活地在杆上移動,羽量的體重也不會令自己坐得太過難受。

行頭來說,坐欄杆的經典穿搭,應該是一條腰圍在29吋以內,重度洗水的直腳牛。褲後袋有皮牌的牛仔褲如Wrangler,就比沒有皮牌的好,因為坐上欄杆時後面剛好可以露出皮牌。

而配襯那條淺色洗水牛的,就必需是一對bulky的白色retro波鞋,例如Reebook的Club C或者是一雙K-Swiss。當然,雙金錢牌的白飯魚或者蜻蜓牌的羽毛球鞋,也自有其陀地的佬味。

而最最重要的accessories,就是夾在指間,或者藏在耳後的那根黃嘴煙。對整個坐欄look,有畫龍點睛的效果。

不過坐欄杆的人最令人濕透的,是他們那瀟灑而玩味十足的創造力。循規蹈距的人不會坐欄杆,因為沒有劃好的位置令人焦慮;腦筋太慢的人也不會坐欄杆,因為他們總找不到舒適的位置和坐姿。坐欄杆的人,是第一代的Parkour玩家,是創造性地使用城市的flâneur。會坐欄杆的人,是魯迅筆下把路走出來的那一群。

或許是佬編一廂情願,或許坐不到的欄永遠是最舒服的,但佬編實在不願看到坐欄杆的人消失。我偏執地堅信,坐欄杆的人並不會死,他們只是凋零。

寫在舊文邊上:

寫完這篇文到現在已經有一段時間,佬編看來,坐欄杆的人不只凋零,恐怕也真的是死了。對上見到兩個在街上坐欄杆的人,都是佬編本人。一次是等巴士想歇歇,另一次是在煙霧彌漫的中環街頭。

明白點解坐欄杆的人幾乎都消失了,因為這個行為本身除了有一定難度以外,那種引人注目,尤其是好像會被人背後講說話的不自在感覺,是令人卻步最大的原因。也許會有人說香港人現在沒有了那種奔放的活力,但大概這就是我們所謂文明進步的代價。

不過,沒有人坐欄杆,並不代表背後那股創意和活力都消失了,只不過大家都用了其他方式去表達。也許坐欄杆真消失在本地街道使用的歷史上了,那麼就讓佬編借這個小小的地方,來紀錄這個時代的雪泥鴻爪。

J.

植物的法則

告魯夫講過,進攻由龍門開始;一個人的品味,或者也應該由家居開始。

聽過不少case,有些男人明明條件不差,偏偏衰在屋企太惡劣,其中一個死症,是成陣「麻甩除」。而應對「麻甩除」,家居植物可能就是一個答案。

先拆解一下「麻甩除」。叫得做「除」,或多或少與氣味有關。擺了幾日的杯碟碗、永遠不洗的牛仔褲、很久没有換的床單、幾年冇清的冷氣隔麈網、懶得去開的對流窗,還有一聞就知咩事的「體味」,都會影響家中的空氣質素。

一日最少有三份一時間在家裏過,但講到空氣污染,很多人只會想到路邊空氣,卻不想想家中的空氣質素如何。而要改善室內空氣質素,家居植物可能有少少幫助。

早在1989年,NASA曾經就著太空站的空氣質素進行研究,最後歸納出十數款有助改善空氣質素的植物。2010年,台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亦曾經出版《淨化室內空氣之植物—應用及管理手冊》,當中亦有很多實用知識。兩者的內容都在網上免費公開的,有興趣可以自己找來看看。

但如果單單是為了空氣質素的話,其實倒不如直接用空氣清新機,或者開多啲窗增長通風。「麻甩除」除了是tangible的氣味之外,更可能是種環境、空間的感覺。很多單身男人的屋企,驟眼望落是一應俱全,唯獨缺少一種生命力、一些spark。

大槪他們也有自知之名,所以才會有這麼多花臣,例如貼posters、玩具擺設、掛畫,以及其他奇怪的decorations,唯獨忽略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option:家居植物。要知道屋企是你的專屬空間,內裏的一切都應該是令你舒服的東西,除非你對植物敏感,否則一盆植物一定比IKEA畫更有意思及作用吧。

再以太空站為例,其實NASA早已經没有靠植物來清潔空氣,但太空站依然有很多植物,為的是植物能"create a beautiful atmosphere",簡單來說,就是調味生活、舒緩壓力、保持精神健康。人天性親近自然,植物能令你死氣沉沉的屋企回復生氣。

而正如文章一開頭所說,屋企其實亦反映一個人的性格,彰顯屋主的生活品味。從這個角度看,「麻甩除」可能就是某些更形而上的表達,以暗示一個人不修邊幅,每日得過且過,没有生活情趣。

如果你有以上的問題,植物也可以是你的人生導師。很多初次接觸植物的人,都會非常緊張:幾耐要淋一次水、每日要晒幾耐太陽、幾時要施一次肥。佬編有位朋友,更曾經癲到帶她的食蚊草落公園,「驚屋企唔夠蚊食」。

但植物不是電腦程式,不是淋完水明天就會長大,也不是淋少一日水明天就會枯死。養植物需要耐性、需要等待,你今天種下的因,可能要到半個月後才會開花結果。

植物也不是銀行戶口裏的數字,有時你淋的水太多,反而會令根部溺死。植物需要的,是一種不多也不少的關愛,這種和諧的天人關係,其實也是種優雅的處世態度。

F.

F.


無袋勝有袋,有袋勝褲袋

佬編中學時有位師兄,名字不記得了,只記得他從來唔帶書包返學。大部分課本,就這樣堆在他的座位上,放學直接去打機同踢波。

少量隨身物品,例如鎖匙銀包、通告回條、髪泥、港漫,他會用個啡色紙袋裝住,摺兩摺卷埋個開口,像橄欖球般夾在手臂間,爛咗就換另一個紙袋。在當年的佬編眼中,那個皺皮紙袋,型過晒當年時興的Laosmiddle、BGW、Mastermind。

這種永不妥協,絕不settle於一個正經袋的浪子形象,或多或少就影響了日後審美觀。如果真的有從師兄身上學懂了甚麼的話,那大槪就是明白了,原來瀟洒有型是種減法。

心水清的讀者可能即刻會問:「咁唔係唔戴袋先最瀟洒咩?」係,原則上無錯,但前提是不要塞到兩邊褲袋像腫瘤一樣脹起。脹起的褲袋,就像整容失敗的間尺鼻一樣,會破壞整體俐落、和諧、自然的線條。


如果你能夠控制自己,每日都只帶鎖匙銀包電話出街,可以將褲袋的隆起壓至無限接近零,fine,即管唔好帶袋出街。但以佬編自己為例,單是一個1L的水樽,就足以justify帶袋的理由,還有趕稿時要隨身帶的iPad、分隔公事與私事的第二部電話、以備不時之需的尿袋,以及實際上很少在街上看的書。

如果你也是這樣,那麼袋就不再是一個accessory,而是necessity。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,到底帶咩袋好?

文章開頭講的紙袋,畢竟是中學時期的產物,人大了,俾人見到你日日帶住個紙袋返工,始終有損形象。這種情況之下,環保袋可能就是the next best alternative,再sophisticated一點的說法,就是tote bag。(待續)

F.